注册 | 登录AG体育好,好AG体育,读好书!
当前位置: 首页AG新闻文化

500余幅历史图片,回望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的“前身”

1924年9月20日,大夏大学首次开学典礼于上海潘家花园举行。

1924年9月20日,大夏大学首次开学典礼于上海潘家花园举行。从石库门里走出的大夏大学是我国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,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教育救国,培养了刘思职、郭大力、周扬、胡和生、陈子元、李瑞麟、刘伯里、王元化、马承源、陈旭麓、陈伯吹、黄衣青、任溶溶、戈宝权、罗玉君等杰出人士。1951年夏,中央教育部批准以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两所私立大学为基础,在大夏大学原址组建华东师范大学——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。

今年是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。5月13日,《图说大夏大学》新书出版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。

新书研讨会现场


通过搜集整理馆藏大夏大学相关历史档案、AG体育资料等,《图说大夏大学》以历史图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大夏大学的办学历程。根据大夏大学的历史发展阶段,全书分为四篇:

第一篇“师生合作,大夏肇建(1924-1927)”,展现1924年厦大学潮发生以后,离校师生在上海以“教师苦教、职员苦干、学生苦学”的“三苦”精神为引领,师生合作创办大夏大学的艰辛历程;

贝邀鏖路(今成都南路)美仁里24号大夏大学筹备处(1924)


美仁里现状


第二篇“复兴民族,学府之雄(1927-1937)”,反映大夏大学在校长王伯群带领下建设中山北路新校园,以及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实施民族复兴教育的奋斗图景;

1929年,《大夏周报》关于大夏大学实行导师制的报道。


第三篇“教育救国,弦歌不辍(1937-1946)”,呈现大夏大学师生在抗战中先后内迁江西庐山以及贵州贵阳、赤水等地,于颠沛流离中坚持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;

1938年,大夏大学校门(中山北路)


第四篇“复员申江,教育强国(1946-1951)”,讲述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重返上海办学,并最终参与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抉择。

1950年1月1日,大夏大学中共地下党员合影。


1951年7月18日,华东军政委员会负责人先后赴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等校正式宣布:以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为基础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。


全书共有500余幅历史图片,充分展现了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的“前身”。

《图说大夏大学》书封


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、《图说大夏大学》主编汤涛介绍,《图说大夏大学》是档案馆继2021年出版《图说华东师大》之后,在“图像证史”理念指导下编撰完成的又一成果。图像证史是理解与重构历史的一种研究方法。中国高校的校史研究者同样在尝试运用图像表达历史。但总体来看,这种直观、生动、有温度的图像证史方法,对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而言还是新课题、新方法。

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、副校长戴立益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,以及来自上海市档案馆、中国科技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等单位的15位专家出席研讨会。

会上,梅兵代表学校,先后向兄弟单位、校内单位代表以及大夏书院学生代表赠送新书。戴立益表示,华东师范大学历来非常重视校史的发掘整理工作。近年来,学校档案馆聚焦前身学校的办学历史,相继编撰出版了《大夏大学编年事辑》《大夏大学与赤水》《大夏大学:90年 90人》《王伯群与大夏大学》等十数部关于大夏大学校史和人物的著作,同时积极开拓校地文化合作。

随后,15位研究专家围绕新书,就校史研究与大学传统、大夏校史角度的文学家研究、校董与大学发展、私立大学的历史贡献、大学史的成果形式、图像证史的效度、校史AG体育出版设计等话题展开研讨。

看书的学者



热门文章排行